当前位置:

上海有一群为昆虫“写家谱”的人,一年收获6000多条数据,新记录数翻倍

网上祭祀,网上祭奠,线上祭祀,线上祭奠 2024-03-20 50 0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与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惊蛰过后,虫儿醒了家谱。花丛中,蜂飞蝶舞;草地上,蚂蚁忙碌;柳树上,螳螂狩猎……在你逛公园、游山水,与春天拥抱时,有一群普通人正睁大眼睛寻找身边的隐秘生灵——昆虫。

昆虫的起源可追溯到4.8亿年前,目前已知的昆虫种类超过百万家谱。这些无脊椎动物拥有动物界最高的多样性,几乎适应了地球上所有的环境。在城市中,昆虫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部分,也是城市环境变化的指示性生物类群之一。

去年4月,上海自然博物馆、“大城小虫”工作室、上海师范大学环境昆虫学实验室联合推出“上海昆虫家谱”公民科学项目,发动上海市民开展昆虫调查家谱。一年不到,项目不仅收获了6000多条昆虫数据,也将一群“爱虫之人”网罗其中。

他们从事着不同职业,“入虫坑”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人被虫子五彩斑斓的形态所吸引,有人从它们身上看到了自然的演化,有人借玩虫找到了自信……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只要推开最初那扇门,很少有人半途而废家谱。找虫、识虫、养虫其乐无穷,公民科学家串起了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

识虫

工作中,汤春瑜是咨询的人才顾问;闲暇时,她是随身带着微距镜头和昆虫图册的“自然侦探”家谱。她观虫五载,又兼修中国美术,一支毛笔画尽山水虫鸟。在“上海昆虫家谱”公民科学项目中,这位名叫“虎甲妈妈”的职场白领因上传431张照片成为上传记录最多的“观察员”之一。

“虎甲妈妈”汤春瑜

用微距镜头观察昆虫家谱

“虎甲妈妈”对昆虫的兴趣来自孩子,她很早就发现儿子特别喜欢虫家谱。每次去公园,小家伙看到虫子就两眼放光,尤其对蝴蝶、蜻蜓等漂亮的昆虫感兴趣。随着儿子逐渐长大,问题也多了起来。“妈妈,这是什么虫?”“柳紫闪蛱蝶的翅膀为什么有金属光泽?”“白条天牛为什么总是趴在柳树上?”……

面对儿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汤春瑜从各处找来昆虫图册,对照着给儿子讲解家谱。讲着讲着,自己也慢慢有了兴趣。有一次,她问儿子最喜欢什么昆虫,儿子想了想,一本正经地回答说:“虎甲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昆虫,我平时动作有点慢,希望能像虎甲那样快,就叫我虎甲吧。”

星斑虎甲家谱

时速120公里的猎豹总是被人津津乐道,可很少有人知道虎甲每秒可移动其体长的171倍家谱。如果将这一速度换算成人类体型,则相当于时速1000公里。其实这种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昆虫颜值很高,在“虫圈”颇具人气。既然儿子叫“虎甲”,汤春瑜就称自己为“虎甲妈妈”,谁也没想到,此后这个名字会在“虫圈”被叫响。

周秋海是名审计员,也是个“二娃爸爸”,他与虫结缘也与娃有关家谱。一天,父女俩在小区里闲逛,走到柑橘树下时,周秋海问女儿:“想不想看看蝴蝶是怎么孵化出来的?”女儿兴奋地点点头,他们就剪了一段有玉带凤蝶卵的树枝回家孵化。

之后的日子,父女俩沉迷在养虫中家谱。玉带凤蝶破茧成蝶那一天,周秋海将它放出了瓶子,小小的黑色蝴蝶沿着周秋海女儿的袖口往上爬,爬到她头顶的那一刻,展开了翅膀。这一刻恰巧被相机捕捉下来,“就在那时,我感到女儿好像和昆虫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她一点也不怕虫了。”

养虫

周秋海学的是园林专业,因工作需要,经常出差家谱。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他总会去看当地的植物园。在迷上昆虫之前,他曾试图培养两个孩子对植物的兴趣,不过成效不大。在女儿入“虫坑”后再思考这个问题,他发现互动在培养孩子兴趣的过程中特别关键。

“养虫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因为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看到一只虫子从卵到蛹再到成虫,几乎每天都有变化,而它的每一点变化都能被你收录眼底家谱。”他说。

夜晚周秋海在野外观虫家谱

“玩虫”之后,周秋海注意到女儿有些地方和以前不一样了家谱。原本,她是个内向的姑娘,很少开口说话;现在,只要说到昆虫,她就能滔滔不绝说上许多。有一次,学校举行课堂分享会,她讲起了孵化金龟子的故事,全班同学听得津津有味;还有一次,班上飞进一只大蛾子,引来一片惊叫,全班只有她淡定地走到墙边,将虫引到手上,将它放飞到窗外。“那一刻,她仿佛成了全班的英雄。”老师来家访时,生动地向周秋海描绘当时的细节。

周秋海的女儿与蝴蝶嬉戏家谱

“你知道吗,蛾子幼虫的毛非常柔软,很好撸家谱。”“虎甲妈妈”指着一张毛毛虫的照片说。这条能撸的虫是她与儿子从小区里“捡”回来的,还无意中新添了一笔上海昆虫记录。

秋天的某个晚饭后,“虎甲妈妈”和儿子像往常一样在小区里观虫,被柳树叶上一只形似枯叶的美丽生灵吸引了家谱。他们将其带回家后,当天晚上,它就产卵了。

为了弄清楚它到底是何物种,“虎甲妈妈”将产卵后的虫子寄给了“小扁老师”家谱。“小扁老师”原名周德尧,是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网名“扁锹甲”,也是“上海昆虫家谱”项目自发形成的“昆虫鉴定师”。在“小扁老师”的鉴定下,这只昆虫被鉴定为“李枯叶蛾”,成为当年上海昆虫新记录。

除了“小扁老师”传来的“意外之喜”,与李枯叶蛾朝夕相处的3个月给“虎甲妈妈”带来了许多欢乐家谱。她会像撸猫一样撸虫,在她眼里,这些毛茸茸的幼虫像胖橘一样可爱。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上海昆虫学会理事汤亮从事昆虫科普多年,深知昆虫的“萌点”家谱。在他看来,想要真正与虫建立感情,光看纪录片是不够的。只有参与昆虫调查,捉一次虫、养一次虫,才能体会到这些小精灵的可爱之处。许多昆虫“玩家”用他们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一点。

捉虫

普通人距离“梦中情虫”有多远?“虎甲妈妈”说,一开始是碰运气,随着对昆虫习性了解的越来越多,找起虫来愈发得心应手,这时的成就感也会大大增加家谱

“虎甲妈妈”总是随身带着一本《上海昆虫1000种》小册子,这是由汤亮、职业昆虫科普人宋晓彬、玉雕家余之舟以及周德尧组成的“大城小虫”工作室推出的免费科普读物,里面记录了上海1000种常见昆虫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家谱。这本书一共印了2万册,一推出便被大家一抢而空。

“虎甲妈妈”总会随身带着昆虫图册家谱

空闲时间,“虎甲妈妈”一家人就会去“野采”——到野外捉虫子家谱。要找白条天牛,他们就会去河边看柳树,如果看到柳干上有一元硬币大小的空洞,那么找到白条天牛的概率就很大了;要找二尾蛱蝶,首先要找到合欢树;寻觅白带螯蛱蝶,就要找樟树……迄今,她已为上海昆虫“家谱”增添了5个新记录。

“玩虫子的人都会随身带着微距镜头家谱。”“虎甲妈妈”说,微距镜头下,一段枝干、一片树叶、一块碎石就会展现出它们的另一面。比如,冬天有些甲虫喜欢躲在树皮缝隙里,有的只有米粒大小,身上的光泽却异常美丽,而且每一只都各不相同。“这是一种由光的波长引发的色泽,又叫结构色,看起来颇有金属感,许多科学家也为它们的美丽而折服。”她说。

玉带凤蝶、柳紫闪蛱蝶、蜻蜓……周秋海的女儿不断变换着自己的“梦中情虫”家谱。当女儿提出要养什么虫时,周秋海就提前查好资料,带着女儿到特定的植物附近“守株待兔”。虽然图册和植物学知识为他提供了找虫的“捷径”,可要真正了解昆虫特性,还需“躬行”。比如,书本上写蜻蜓的幼虫生活在水中,可真正捞了几百个蜻蜓幼虫后他才发现,它们喜欢的水环境也不同:有的喜欢埋在沙子里,有的喜欢窝在淤泥里,有的喜欢漂在水草中,还有的喜欢倚在植物的茎秆上……

玉带凤蝶家谱

一边找虫,一边总结昆虫的习性,给周秋海的寻虫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家谱。他说:“有人觉得这些知识毫无用处,可我并不这么认为。很多科学大咖都说过,他们小时候捉虫寻鸟的经历指引他们走上了科学的道路。我觉得玩虫教会人们观察自然、热爱自然,同时也向自然学习。”

玩虫

2023年春天,因“虫友”邀请,“虎甲妈妈”欣然成为“上海昆虫家谱”公众科学项目的一员家谱。参加项目后,她拍摄的各种昆虫照片有了新去处,遇到“眼生”的昆虫,也有了实力强劲的“后援团”一起鉴虫。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昆虫世界,“虎甲妈妈”创建了微信公众号“自然小侦探”,分享原创草木虫鸟科普文章和视频家谱。凭借着她的美术功底和摄影技巧,如今已有几百人成为她的“粉丝”。

创建微信公众号以及加入公众科学项目,让“虎甲妈妈”结识了更多“玩虫子的人”家谱。她有一个“虫妈群”,群内有7位和她相同爱好的妈妈。每个月,她们会聚两次,有时也会三三两两组合,一起相约去“野采”。

上海昆虫新记录李枯叶蝶家谱

“Tina在世纪公园附近上班,每天午休时都会到世纪公园去观虫,风雨无阻;毕海虹老师从事昆虫科普教育多年;吴琦和饭团都是资深昆虫玩家……”说到她们的故事,“虎甲妈妈”总是停不下来,昆虫已成为她生活和人际关系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

加入“上海昆虫家谱”项目后,周秋海的“独乐乐”变成了“众乐乐”,在昆虫大咖的“带教”下,他识虫、认虫的能力突飞猛进家谱。他希望用摄像头记录下更多昆虫的一生,将自己的快乐传递给更多人。

在这群公民科学家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玩虫”的行列家谱。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共记录有昆虫1519种;去年底发布的《上海昆虫名录2023版》已收录3090个物种,它们中有不少是由“虎甲妈妈”这样的上海市民偶然发现的。

周德尧说:“人天性对万物好奇,更不排斥色彩斑斓、形态多样、会飞会动的昆虫,我们往往能看到很多孩子开心地玩虫,家长们却不敢触碰家谱。相较于我们小时候,现在的青少年对自然的认知要好得多,这得益于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也是我们推动公众参与科学的动力。”

玩虫并不需要深入深山老林,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这摩登都市的街头转角,也许就能开启一段独一无二的“虫趣”家谱

作者:沈湫莎

文:沈湫莎 图:除注明外为受访者提供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家谱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代办视频加微信-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