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祭祀,线上祭奠,线上祭扫,线上祭拜,网上祭祀,网上祭奠,网上祭扫,网上祭拜,祭奠先烈,祭奠父亲,网上祭祀网站,网上墓地,网上墓园,网上祭英烈
祭祀祭奠礼仪网-中国线上祭祀,祭扫,祭奠,祭拜英烈家人的平台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祭祀家谱 > 正文

曾凡义:曾家祠堂的回忆,曾氏家祠祭祖先

作者:网上祭祀,网上祭奠,线上祭祀,线上祭奠发布时间:2020-11-25分类:祭祀家谱浏览:4159


导读: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一、关注公众号: jisijidian...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曾凡义:曾家祠堂的回忆,曾氏家祠祭祖先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曾凡义,男,出生于天门城关四牌楼曾家大院。曾就读于武汉地质学校,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学校下马,成了无业青年,到处代课谋生。文化革命初期知青下放,投亲靠友到京山永兴插队落户。种过田,做过水库,教过民办。爱好写作,曾在国家及省、地报刊发表以散文、杂文、诗歌为主的文学作品近20万字。

曾凡义:曾家祠堂的回忆,曾氏家祠祭祖先


曾家祠堂的回忆

祠堂,是各个宗族供奉祭祀神祗、祖先及先贤,进行族事活动的庄严而肃穆的场所,也是行使族权的封建道德法庭,有宗祠、支词、家祠之分。多有堂号,由族中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匾高挂于正厅。两旁另挂姓氏渊源、族人的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祠堂大都采用庙堂建筑形式,最早出现于汉代。解放前规模不等、样式各异的祠堂几乎随处可见,解放后大都作为公产改建成具有公益性质的学校、仓库和剧场等。

 

在我的记忆中,天门城里比较有名的祠堂有熊家祠堂(在南堤街熊家巷),徐家祠堂(在孝子里以南,解放前就改成了剧院)和曾家祠堂(在樊关口,即现在红旗中学那儿)。

 

曾家祠堂我最熟悉不过了,解放后改成了“三小”,我在那里读到小学毕业。大概是1949年秋季,天门已经解放,我进入东关小学读一年级,可能不到两个月,曾家祠堂改成了学校。按照就近上学的原则,我们就转到了曾家祠堂。

 

在改成学校之前,祠堂的房子空着,且已败破,有些贫苦的曾氏族人就借此栖身。原来在我们曾家住过的一个挑卖水的曾遂生就住在这里,他的小儿子与我同龄,曾带我到曾家祠堂玩过。只记得那房子很大,空旷而恐怖,大概住了两三户人家。当时我还在他们家吃了一餐饭,吃的是稀饭,菜是一碗用辣椒炒的枸树叶,那毛乎乎的东西吃起来居然很可口。这可能是我这辈子第一次尝到野菜,这是我对曾家祠堂的第一印象。

 

在这里上学后,每一个旮旮旯旯都跑遍了,现在还记忆犹新。曾家祠堂是一栋坐北朝南的典型的明清古建筑,共有朝门、正厅、后厅三进。第一进是一个有四五级台阶的大朝门,朝门两边是门房。走进朝门是一个约有半亩面积的大场地,在围墙的四角长着四根高大的树干粗壮枝叶茂密的梧桐树。正厅飞檐斗拱,雕龙镂凤,十分气派。好像不是“歇山式”屋顶,但屋脊两头翘起,脊上等距离地排列着或立或卧的奇形怪状的鸟兽模样的饰物。屋脊中间竖着从大到小向上摞起的呈宝塔似的彩色瓷瓶。飞檐下有没有风铃记不清了,只记得正厅屋檐下有一尺多宽的“木斗方”,上面是木刻浮雕,像戏台上的古人,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表现“忠孝节义”的一个个故事。正厅是“两室一厅”,那个“厅”很大,可能是祭祖议事的地方。

 

正厅后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用青条石拼成、青石板铺底的约10平方米的小天井,天井后面是第三进的后厅,略小于正厅,也是“两室一厅”,可能是供祖宗牌位的地方。

 

前后两厅都有很粗的抱柱,但没有见到过厅堂里的镂花隔门,因为解放后成了弃置的公产,可能被人们搬走了。日本鬼子占领天门时,城内的房子拆毁了一多半,曾家祠堂没有毁于战火已是万幸,我估计是不是曾做过鬼子的营房,否则是很难得逃脱侵略者的魔掌的。

 

曾凡义:曾家祠堂的回忆,曾氏家祠祭祖先

改成学校后,这些“厅”和“室”都成了教室和老师的办公室,由于在那里读了六年书,几乎每间教室都待过。记得读一、二年级的时候,正厅西边那间屋是我们的教室。我上课时总喜欢“打野”,经常不看黑板,两眼望着屋梁发呆,常被老师批评。正是由于“打野”,才发现了一个对现在考证祠堂历史很有价值的奥秘。土红色的屋梁上有一排用墨笔写的很漂亮的字,字的内容当时既不认识,现在也不记得,但记忆最深的是“曾国斌”这三个字,不过我也不知道曾国斌是谁。事也凑巧,有一次我们孩子家在曾家大院楼上玩的时候,捡到了一个约三寸长的长条形木章,三个字也是“曾国斌”,我就问父亲这曾国斌是谁?他说是我们没有见过的堂伯父曾慕唐,“曾国斌”是他的官名。我又问为什么曾家祠堂屋梁上有他的名字?父亲又说曾家祠堂是全县曾家的宗祠,是慕唐伯经手修的。

 

长大后我才知道曾慕唐是什么人了,他是我的堂伯父,其父曾宪钦是我祖父的胞弟。我们是大房,他们是二房。曾慕唐长我60岁,生于1882年,清末秀才,后进入清王朝最高军事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堂,毕业后曾任过江西省水上公安局长、荆门县民政科长等职。听我大哥曾云人讲,慕唐伯书读的很好,有学者风度。堂伯父50来岁就解职回乡,享起了清福。

 

然而好景不长,1939年日寇占领了天门,就将这个在当地颇有“名望”的绅士“请”出来当了维持会长。2月19日上任,3月3日他和几个秀才到北门儒学(即后来的城关中学/竟陵高级中学所在地)祭孔,被埋伏在路边厕所内的狙击手击毙,在县城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说是国民党游击队所为,也有人说是土匪倪同敲诈勒索未遂报复,反正曾慕唐死了是事实,到底是谁杀的就难以搞清楚、也没有必要考证了。据天门作家范齐家的《天门的茶馆》一文中的介绍,当时有人作了一幅戏谑的对联,作为笑谈在茶馆酒肆广为传诵,联语曰:“会长已归天,只牵连十几个秀才,为肉空往北关庙;小民知感恩,因豁免廿七年田赋,拈香叩谢南面王。”因维持会长上台时,为笼络人心曾布告“免除县境钱粮一年”;“南面王”是骂日本鬼子。我国历代帝王都是据北面南称王,“南面王”则是以南面北,自然是大逆不道,影射日本侵略者对我国土的野蛮践踏侵占。对联的讽刺意味和反抗性都很强,日本鬼子难以看懂。

 

上世纪50年代我读小学时,我家租住于大陆客栈,有个70来岁的房客叫熊春舫,曾在日本留过学,当时在教私塾。有一次,我在他的记事本上看到了几幅当年悼念曾慕唐的挽联。我水平太低似懂非懂,他讲给我听,大都是对曾慕唐表示同情,可能是县城里的知识分子兔死狐悲,以不同的阶级立场表达了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当时我们太小不懂事,故没有留心,否则保存至今也可以对当时的社会舆论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曾慕唐死后,由胡雁桥继任维持会长。

 

从曾慕唐的经历倒可以推断曾家祠堂建于何时。曾慕唐在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已近30岁,可谓功成名就了,此时,曾氏家族请这个当了官的“名人”出来主持修建祠堂可能性较大。据此,祠堂应建于辛亥革命之前。因为民国建立后,革命形势的冲击,建祠堂的气候将受到影响,故曾家祠堂应建于民国建立前清王朝摇摇欲坠的时期。曾慕唐既然能理手修建祠堂,很可能就是当时天门曾氏家族的族长。

 

曾凡义:曾家祠堂的回忆,曾氏家祠祭祖先

曾家祠堂到底是不是天门全县曾氏家族的祠堂呢?据我所见到和听到的,横林区曾家垸、湾坝附近的曾家嘴、曾家小河口、黄潭的曾万家台、熊家河口等地的族人都与我们曾家往来密切,解放前我们跑“兵荒”总是跑到这几个地方去。日本鬼子占领天门后,我们家跑到曾家垸住了两年多,我就是在曾家垸出生的。还有岳口伪区长曾繁涛、曾巾江的后人、矮朝门曾家都与我们曾家是世交,说明我们这个曾家在天门基本上处于核心地位。同时,“颜曾孔孟”是不乱“派”的,故建联合宗祠的可能性很大。

 

天门、京山一带都有“吃清明会修祠堂”的谚语,是对那些只在享受公共福利的时候才记起自己的义务、过后又置之脑后的人的讽刺。但透露出“吃清明会”是祠堂每年一次的重大活动。这一天,每家一个代表扬旗打伞到祠堂聚会,商量族里的大事,热闹非凡,并且大摆筵席,谓之“吃会”,由会费开支。因为祠堂里都有“会田”,租给没田的曾姓农民耕种,所交的租谷充当会费。还有“到祠堂打屁股”、“滚晒花帘子沉水”的说法。就是对那些违反族规的诸如横行乡里、忤逆不孝、犯上作乱、偷盗成性,特别是妇女不守贞洁的人,轻者抓到祠堂打板子,重者用晒棉花的帘子裹起来丢到水塘里淹死,这是一种很残酷的刑罚。族长利用祠堂对族民施行暴力统治,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客观上也对教化族民、淳化民风有些作用。曾家祠堂里好像没有发生过这种残忍的暴力事件,如果发生过应该有传说,但从来没有听说过。

 

天门县城曾氏家族的分布状况如何呢?据我了解基本上有四大家。我们这一家因住在衙门口附近,称为“衙门口曾家”;辛亥革命时期的同盟会员曾巾江一家住在东堤街,他们是从卢市净潭迁移来的,解放前后在鸿渐关西头有一家生意非常兴旺的“谦大”杂货店,就是他家的后人曾嘉庆开的;矮朝门曾家位置在现在的鸿渐街中段,既然称“朝门”,一定是出过当官的,据说康熙年间的进士曾元迈就出自于这一家,还听说出过一个在山东曲阜当过知县的进士,古代只有“颜曾孔孟”四姓的人才有资格在曲阜当知县;再就是西门对河的小河口曾家。

 

由于历史变迁,从来没见过族谱,当然不知道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迁来的。据曾家嘴编的新谱介绍,他们的祖先是唐朝时候从山东武城搬来的,但他们的谱上没有我们这一家族的记载。听老人们传说,我们的祖先是龙爹和凤爹,是清朝康熙年间从江西南丰迁来的。现在又听族人们介绍,天门曾家最早是四兄弟一起从外地迁来的。这不禁使我联想到曾家祠堂场地上的四根梧桐树,为什么不栽松柏常青树,也不栽紫荆、桂花等风景树,而独栽梧桐、偏偏又是四根呢?过去修祠堂庙宇非常讲究方位风水,并且多寄寓各种祈望的理念。梧桐可以引龙栖凤,是不是暗示我们最早的祖先是“龙爹”、“凤爹”呢?“四根”是不是代表他们四兄弟呢?曾家嘴那个唐朝时期从山东武城迁到天门沙河的祖先是不是“四兄弟”之一呢?这是我的突发奇想,只有通过这次续谱,搞清了针线脉络,才能证明是不是巧合。我们也就知道自己的根底了,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估计我们的祖先从江西迁来的可能性更大,原来似乎听到过这种说法。最近我从网上查到《全国曾氏进士名录》,宋朝120个曾姓进士,江西籍的占50%以上,明朝也几乎占一半,这说明江西姓曾的人很多,天门只在清朝出了曾元迈、曾道亨两个曾姓进士。我想,在原来的曾家祠堂里一定有曾元迈、曾道亨以及一些显赫先祖的牌位。如今祠堂已毁,族谱或毁弃或残存,幸好有些族人还保存有部分族谱,否则无法进行清谱工作。

 

曾凡义:曾家祠堂的回忆,曾氏家祠祭祖先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代办视频加微信-001.jpg

免责须知
本站文章中有转载或采集其他网站内容, 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祭祀礼节、祭奠风俗、民间祭扫流程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请科学看待,切勿迷信!

标签:线上祭祀线上祭奠线上祭扫线上祭拜网上祭祀网上祭奠网上祭扫网上祭拜祭奠先烈祭奠父亲网上祭祀网站网上墓地网上墓园网上祭英烈


祭祀家谱排行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